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
市 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全市总人口31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7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8个民族。
兰州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清康熙时隶属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
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创199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三种产业比例调整为4:54:42,社会固定生产投资完成231.9亿元,增长10.1%。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前六年实现小康社会,兰州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在全市掀起一个“全民创业、全市创业、全方位创业”的高潮。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把兰州建成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
太原市地处山西省腹部,太原盆地北端,当东经1110’-113“09’、北纬3737’-3825’之间。
市区座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
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古昔即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称誉。
1996年,太原市辖古交一个县级市,清徐、阳曲、娄烦三个县,市区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个区。
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287.41万。
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因地处山西高原中部,海拔较高,境内地势起伏,四周群山阻隔,故形成了有别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夏秋降雨集中,冬春干旱多风。
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省的中心城市,经过新中国建立后近50年的发展,太原已成为一座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雄厚、交通通讯便捷、文化昌明发达的城市。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开拓前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勤劳、纯朴、智慧的太原人民,正在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努力把家乡建成更加美丽富饶、更加民主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
太原地区历史悠久。
考古证明,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生活于境内汾河两岸。
而作为城市,太原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史籍记载,春秋末期,以晋阳城为代表的早期城市开始出现在太原地区。
从公元前497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计起,太原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
战国时,晋阳城曾作为赵国初都,从而奠定了太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从战国至宋初毁晋阳城,先后有十三个朝代或时期十六次以晋阳城为国都、陪都,政治地位十分显赫。
据记载,修建过晋阳城的有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尹铎,西晋刘琨,及北魏、北齐等朝代。
至唐代,晋阳城规模达到鼎盛,三城联堞,壮丽无匹,与长安、洛阳并称三京,在我国北方绝无仅有。
宋初毁晋阳城之后,曾一度移并州治所于榆次。
然太原的中心地位无可替代,北宋统治者感到榆次地非要会,又在与晋阳城隔河相望的唐明镇另建州城,这就是今之太原城。
宋初所建的太原城十分狭小,史籍记载其建筑不中程式。
明代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之成为一座周24里,设有8门的砖城,城上建有12座大楼、92座小楼,美丽、壮观、坚固,当时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无论是晋阳城还是太原城,虽然古代有许多赞誉,但其规模、功能和地位均不可与今日的太原市同日而语。
即使在鼎盛时期的唐代,晋阳城周长也不过42里。
太原城经明代扩建城周也只达到24里。
1927年太原建市之后,市区范围虽两次扩大,至太原解放时面积也不过30余平方公里,人口21万。
新中国诞生后,太原市进人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至 1996年,市区范围已扩大到 146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 168平方公里,人口已逾200万,成为一座特大城市。
由于晋阳城和太原城北、东、西三面群山环峙,近傍汾河,天然险要,其军事地位颇为重要,古代就称为“四战之地”、“中原屏障”、“军事重镇”。
元代之后,又被称为京师右卫。
明代曾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其军事战略地位依然十分重要。
太原物宝大华。
市境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4.5%,但矿产资源、物产却非常丰富、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石有20多种。
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矿、铝土矿、锰铁矿、铜矿、铅锌矿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膏、硫磺、硝石、耐火粘土、明矾、白云石、石灰石、云母、石英、大理石等。
特别是煤炭、铁矿、石膏,被称为太原三大矿产。
境内含煤面积达1368平方分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9.58%,总储量163亿吨,已探明储量162.6亿吨;石膏储量高达6372.l万吨。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太原丰富的物产、特产。
市境中部、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区为主要农耕区,以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蔬菜为主;果类品种繁多,品质优良,主要有葡萄、苹果、梨、桃、杏、枣、核桃等。
西部和北部山区,以产莜麦、荞麦、豆类、马铃薯及油料植物胡麻、向日葵为主。
在历史上,西部山区就是天然牧场,从汉代就设监牧管理畜牧业。
时至今日,娄烦、古交一带仍有放牧养殖习惯。
境内多山地丘陵,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适宜白皮松、落叶松、油松、侧柏的生长;党参、黄芪、麻黄、黄连、地黄等较贵重中药材遍布;沙棘、山梨、山桃等野生水果资源也非常丰富。
野生动物资源数量、种类可观。
经劳动人民的长期培育、发明创造,境内形成有多种传统特产。
其中,清徐葡萄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多,质量优,面积广,为中国四大产地之一;晋饲大米,质量上乘,久负盛名;老陈醋独成系列,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依仗城市的地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太原的经济一向较为发达。
远在唐代,冶铁、酿酒业已负盛名,铁镜、葡萄粉屑(葡萄酒)被列为传统贡品;所产并州剪刀,时又称并刀,其锋利名闻天下。
唐代晋阳城内有“甲坊”、“钱坊”,为当时制造铁甲、铸币集中的坊街。
宋代的太原城,酿酒业、织染业、铸币业比较发达,因此专设有酒税征收机构比较酒务、专为官方染织的染织局和铸币的宝泉局。
明清时期的太原城内手工作坊、商业店铺十分发达,旧志记载:“省恒民居栉比,店铺鳞排,需用繁多,百工之事终岁无休息时。
”因此不少街道以同行业集中而名,至今沿用。
与沿海城市相比,太原的近代工业起步较晚,但却早于内陆其他城市。
光绪十八年(1892年)宫办的太原火柴局,首开山西近代工业序幕;继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立的山西机器局、山西通省工艺局,则为太原加工工业、军事工业的嚆矢。
民国二十四年(1932年),西北实业公司开始筹办,次年正式在太原成立,至此太原的近代工业由清末的初创时期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
至太原沦陷之前,西北实业公司所辖26个企业,设在太原的就有23个,涉及冶金、煤炭、机械、建材、化工、纺织等多个门类。
此外,还有私营、公营企业11个,涉及面粉加工、发电等行业。
日军侵占太原后,对太原的经济进行疯狂掠夺,先后将3000多部优良机器劫往日本国内及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劫后余存的公私企业实行军管理,强迫生产。
日本投降时太原工业已奄奄一息。
民国山西省政府虽恢复西北实业公司,竭力挽救工业颓势,但终回天无力,至太原解放时工业经济已衰败不堪。
经新中国建立后近50年的发展,太原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四大产业为支柱,兼有纺织、轻工、建材、仪表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1996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010个,其中大中型企业 108个,工业总产值 390.19亿元,占全省的19%。
同时,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乡镇企业为支柱,菜、蛋、奶、肉、鱼等副食品为重点的城郊型农村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
反映现代大城市功能的道路交通、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在新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
旧日的丁字街道格局,已为宽敞笔直的棋盘式街道所替代。
城市交通便利,通讯畅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据资料统计,1949年太原市城区街道总计63公里,邮电所41处,日产0.7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
公路通车里程14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33公里,沥青路面仅16公里。
1996年,太原市城市道路长1092公里,是1949年的17.33倍。
公共汽车454辆,电车 105辆;邮电局所、代办所275处,自动长途交换机38 000路,市话交换机总量439 652门,市话247 333户,农话2955户;自来水厂 9个,日生产能力46.3万吨,用水普及率达96%。
煤气、石油液化气,使用普及率达 84.7%。
成片的新住宅区一个个在市区出现鳞次栉比。
沟通境内外的交通运输事业,解放前仅有同蒲铁路、正太铁路和通往晋北、晋南、晋西的公路;虽有机场之设,但非民用航空。
经过新中国近50年的建设,太原的交通状况明显改观,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铁路运输有同蒲线、京原线、太焦线、石太线等;公路运输有太旧高速公路。
大运路和通往省内外的8条干线。
境内公路如同蛛网,四通八达,远非昔日可比。
太原机场已开通26条航线,可直达北京。
上海等26个城市和香港特区。
新中国建立后,太原市的教育、科技。
文化。
卫生。
体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949年与J 996年相比,高等学校由 1所发展到 I3所,普通中学校由7所发展到 236所,小学校由668所发展到1550所,中等专业学校由 5所发展到48所,幼儿园由 5所发展到 973所,技工学校。
职业学校。
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从无到有,到 1996年分别发展到46所。
54所。
22所。
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数,1949年仅54 674人,1996年达到 563 368人。
太原的科技力量比较雄厚。
独立的科研机构有123个,科研人员 人。
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成绩显著,特别是煤炭综合利用及煤化工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文化活动场所,医院、疗养院,体育设施成倍增长,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体质明显增强。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仍余年的艰苦创业,太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但是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城市规模发展过快,人日急剧膨胀,从而带来耕地锐减,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工作中,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社会治安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一些部门和行业存在着不正之风,少数公职人员铺张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比较严重;公民的素质尚须进一步提高,社会风尚仍需努力改善。
《春日》扩写作文
1. 作文扩写春日500字
感动的一件事作文开头结尾:
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而去。
在一天天过去的日子里,有许多事都已经褪色。
可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一想起来便感动不已。
“哗啦啦,哗啦啦。
。
”教室外面下起了小雨,越下越大,可就在这时,“叮铃铃。
。
”,下课的 *** 响了。
我心想:“这下完了,我没带伞!”我想起今早出门时,妈妈拿着一把伞对我说:“外面阴天了,说不定会下雨,拿上伞吧,预防一下吧。
”我看了一眼外面的天,回头对妈妈说:“不用了,我看天气预报了,预报上可没说今天要下雨。
”然后对妈妈灿烂的一笑就上学去了。
我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死了!看见同学们陆续快走完,我心急如焚。
正在想怎么办的时候,我看见校门口有一个小黑点正在一点点向教学楼靠近,越来越大。
在看清楚一点后,我愣了!没想到是爷爷,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啊!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再一看,不对!爷爷的裤子都湿了一大半。
我紧张起来,心想:“爷爷这么大年纪了,下了雨的教学楼前的路面很滑,可别摔着了。
”看着爷爷起来越近的身影,我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下楼去,直冲到爷爷身边,一下抱住了爷爷。
爷爷一愣,反应过来后说:“赶快,别淋着。
走吧,爷爷接你回家。
”我直点头。
和爷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眼泪一滴滴地流下来。
感动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却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
我用我小小的心体会到了那份深深的爱,并珍藏在心里,让它成为我记忆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2. 古诗《春日》改写成作文400字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来到泗水旁边,游览美丽的风景。
那里百花盛开,香味扑鼻。
远处的山高高低低,若隐若现。
一条瀑布从天而降,正像李白写的诗名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脚下还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里面嬉戏。
在远处,一座小村庄被鲜花遮挡的若隐若现,到处都飘着花的香味。
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的看到它,却是通过万紫千红的景象,小花儿开了,小草儿绿了,小树发芽了。
。
,是谁把它们唤醒的呢?哦!原来是春姑娘用那温柔的手把它们唤醒了!
春天来了,春风把花儿都吹开了,到处飘着花香,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 朱熹《春日》改写文章根据朱熹的《春日》内容改写为一篇文章,要求
:赏析[电视诗歌散文]好诗如风·古代名篇之旅(上)[朱熹《春日》 —————————————————————————————————— 网上相关资料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4. 朱熹《春日》改写文章
/?a_k=IFBsVk1XcFYDbEgmU31INm47Pi *** DD0AEwMjX0JhX3tBfEAiMjxoI3Rc
:赏析[电视诗歌散文]好诗如风·古代名篇之旅(上)[朱熹《春日》
网上相关资料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 作文春日一景300字(写事的哦,写得好就可以加分,求求你们了啦~
1.春来了!春来了!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祖国的大地上.你瞧!小草刚发芽,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从水中跳出来了,万紫千红的花开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绿丛丛的麦苗从睡梦中醒过来了,金黄色的油菜花开了……这一切不都是春天美的象征吗?你瞧!花坛里有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鲜花,绿草……远远望去,就象一副好美的画,花坛中有芳香扑鼻的月季花,有娇艳鲜红的美人蕉,有一片片火红的一串红,还有那傲丽出众的菊花,有时候,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着采密,美丽的花蝶绕蝴着花儿翩翩起兵力舞,小小的蜻蜓也飞进去休息.啊!春姑娘给春天带来了多少美丽,它给春天带来了不同的鲜花,使春天是一个繁花开放的一个季节.2.今天早上下着小雨,我来到洪山唨附近看雨中的春景.一路上,我看见路两旁的油菜花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绽放,黄黄的一片.在欣赏这美景中,来到了仙仙果品基地. 我们进入果园中,园中的景色让我陶醉,大概是因为有雨桃梨的香味中混杂着泥土的芳香.再看看这景色粉粉的一片,白白的一片.桃花开得格外盛,它是一枝一枝向外伸展.黄色的花蕊,粉红色的花瓣.微风吹来,桃花一片一片的飘落,我也有幸看到了天女散花的美图. 梨树一棵挨着一棵,从上空看好像一片雪.梨花是几朵拥簇在一起,灰褐色的树枝上有的含苞未放,大概是害羞.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盛开.梨花挂满枝头,微风拂过,宛如穿着白衣的玉女翩翩起舞.空气中淡淡的梨花的香甜气息,扑人肺腑.春天来了,天气渐渐的暖和起来.大家开始脱下厚厚的面包式冬装,换上了春装. 春天来了,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叽叽喳喳地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了,仿佛在向大家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青蛙从沉睡的冬天苏醒了,看见外面的世界惊呆了,哇!春天好美呀!那漫山遍野开满了金色的迎春花、那盛开的桃花羞红了脸.春风吹来,洁白的玉兰花和金灿烂的油菜花相互比美.那樱花和腊梅也悄悄地长出花苞,五颜六色的花朵开满了枝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水中的鱼儿开心地游玩,鸭子在水中尽情地一边玩一边叫,好像在说:“春江和暖,鸭之先.” 沉睡了一冬的小草渐渐地从泥土中长出绿绿的嫩芽,把大地覆盖得一片清油.春天把大地装点得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的春天令人陶醉. 春天来了,小朋友们纷纷出外交游,放风筝…… 嗨!春天真美,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欢笑,我喜欢春天!春,是一切的开端,小草又冒出新芽,百花争艳,万物都变的有活力了.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曾在春天时在林中漫步,享受森林浴的经验,这种经验不是常有的,但,我就有过一次这种经验:我也忘了那是在哪个地方,哪个牧场,或许,只是一场梦也说不定. 往外走是一排白色的栅栏栅栏后是一望无计的草原牛群羊群以及一间玻璃盖成的温室里头栽种著各种花草不知为何里面还有一张摇椅椅子上放著一著绒布的熊娃娃,作文金谷园我拿起熊娃娃在那不之看了多久的风景傍晚十分大地好像扑上了一层局红色的杀闪耀著局红色的光一直到太阳膝下大地又穿上巫婆的披风猩猩灀巫婆的扫把飞到了业空中变成一条银河这所有的一窃彷佛都在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了. “一年之际在於春,一日之计在於晨”,大家要有活力大地的魅力现在才要开始绽放.。
6. 【春——扩写《绝句》(迟日江山丽)作文】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春,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春,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
她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姗姗来到了人间。
瞧!春天的太阳升起来了,多么美丽,多么暖和,太阳照耀下的山川也那么美丽,仿佛镀上了一层金,闪着耀眼的光泽。
那温暖的春风也轻轻唤醒了花草,花儿们在碧绿的草坪上争奇斗艳,散发着芳香,瞧!有的红,有的黄,有的蓝、有的紫……美丽极了!它们挺着身子,在阳光下张开如花似玉的笑脸,向小朋友们预报着春天的来临。
那燕子也毫不寂寞,为温暖的巢到处奔走:“叽咕,叽咕,春天来了,泥软了,天气好了,我们作窝了,叽咕,叽咕!”它们这儿衔点泥,那儿叼根草,放上柔软的羽毛,“叽咕,叽咕,窝做好了,窝做好了!”鸳鸯趁着这大好时光,成双结对地到沙地上去晒太阳,一边晒一边唱:“呜呜,呜呜,沙子暖又湿,躺着刚刚好。
太阳照一照,来年再来躺!呜呜,呜呜。
”它们睡在柔软的沙地上,受着阳光的沐浴,不知有多快意,真是赛过活神仙,怪不得他们说来年还要躺!啊!春!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它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界。
7. 扩写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8. 春日改写现代文的作文
又到了春光明媚的季节,我到郊外去散散心。
天上漂浮着淡淡的白云,远远望去就像一段段飘舞的白丝绸。
面前吹过阵阵微风,就如同小孩子柔嫩的小手轻抚我的面颊。
接近中午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漫步柳树林中。
那一株株粗壮的柳树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又像一位位健壮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瀑布般的秀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路两边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向我频频招手,又像是在向我点头致意。
不知不觉中,我登上林中的石桥。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白云、微风、阳光、鲜花、柳树,组成一幅多么绚烂多彩的春光图啊!
此时,我心中怀念起年少时在故乡与伙伴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
身处这怡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其中。
远处有三三两两的路人对我指指点点。
他们可不知道我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舒畅!我好像听到他们几个在议论我说:“瞧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忙中偷闲,到处游玩呢!”他们哪里知道我是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呢!
过了很多年,我对这次春日郊游仍然记忆犹新。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心中便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怀念!